2006年元禾控股发起了国内第一支市场化运作的母基金后,其团队运营至今已达10年。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发展才20多年,从积累的经验看,元禾控股旗下的元禾辰坤团队在母基金管理上是国内最丰富的。
在接受投资中国网记者专访时,元禾辰坤执行合伙人徐清把他们比作“VC里的淘金者”。这时候她会感谢这个创业为社会潮流的时代,新基金数量在这两年呈爆发性增长,使得母基金的价值在此间更加凸显。
淘金者是要披沙拣金的。元禾辰坤作为第一个踩在这座金矿上的淘金者,已经用10年的摸索总结了自己的一套“淘金术”。
母基金的春天还未来
2006年,元禾控股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发起了规模为10亿人民币的国内第一支市场化母基金——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, 后更名为苏州工业园区国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。该基金共投资16 支基金。2010年,双方又发起设立了100亿人民币规模的国创开元母基金和50亿人民币规模的国创元禾母基金。
这两期基金的LP都是元禾控股和国开金融。其中由元禾辰坤做GP的国创元禾母基金从2011年开始投资,2015年完成了全部投资。在投资的27只基金中,既有像纪源、启明、松禾、金沙江这样的知名VC,也包括如钟鼎、青云、方广一类的专业基金管理团队。
2015年10月,元禾辰坤宣布设立国创元禾二期母基金,预计规模50亿人民币。与前两期不同的是,此次元禾控股和国开金融作为LP将各自出资10亿,余下的资金份额元禾辰坤会找多家投资人完成募集。这也是元禾辰坤团队第一次独立在市场上募集资金。
徐清坦言,第一次募集并不太顺利。“有一些波折,也还是走了一些弯路,做了一些尝试。但总体来讲,到现在还是比预期的要好。”她告诉投资中国网,预计2016年底国创元禾二期母基金能够顺利完成。
母基金在私募股权的基金类型里,属于低风险、低收益,但收益稳定的一类。但同时,相比风险投资可能带来的高收益,母基金在收益较低的情况下需要的存续时间更长,通常在10年左右。这是母基金在一开始的产品设计上就必须要面对的问题,却也难以规避。
元禾辰坤在募集过程中面对的压力也来于此。目前国内投资人的心态和成熟度还需要继续培养,相比于美国的LP,10年的存续期是国内很多出资人难以接受的。也因此,徐清认为,对于母基金来说,他们不愁在投资端没有好的基金去投,而是在募资方面,母基金的春天还未到来。
但元禾辰坤在募集过程显露出来的特点也很明显。“从一开始我们就定位在growth、pre-PE这一块儿,我们不会去投大的PE基金。我们看小的团队,看一些新兴的技术,这样大的机构有兴趣看前面的团队,他们就需要我们。第二我们这么多年,在团队的纪律、原则性,以及在风控和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,大家还是认可这样的一个状态。”
淘金者的淘金术
元禾辰坤主要关注早期和成长期阶段的创业投资基金,关注领域为医疗健康、文化娱乐、智能制造、消费升级和企业服务。在其投资策略中有两个特点:一是主要投资于单一或特定领域的专项基金;二是黑马白马都要抓,不断发掘新基金。
钟鼎创投是元禾辰坤投资的一个代表案例。
2009年,钟鼎创投在上海成立,首期基金规模2.5亿人民币,元禾辰坤就是其第一批出资人。钟鼎创投的投委会主席是梅志明,他同时也是普洛斯(GLP)的创始人兼CEO,带领普洛斯成为亚洲最大的物流设施提供商,目前市值超过130亿美金。钟鼎创投的创始人兼总裁严力曾在商业银行、投资银行、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股权投资工作过,在投资领域有丰富的经验。
“他们是从物流着手,然后一直是往供应链+的整体方向发展。我觉得大的行业也支撑着这个团队的迅速发展,所以在整个目前的供应链体系,钟鼎在业内还是相当的有知名度。”徐清说。
2014年,钟鼎创投募集了10亿人民币规模的三期基金,LP中除了元禾辰坤,还包括京东、阿里、腾讯等出资人。其投资组合中已经有了包括北京中冷、金峰物流、货车帮、巴图鲁等一批有协同效应的物流供应链企业。
黑马和白马是元禾辰坤对新基金和知名VC的称呼。投资启明、纪源、金沙江等知名VC的同时,元禾辰坤要发挥他们淘金者的技能,在越来越多的新基金中发现优秀的团队。
“从我们角度说,黑马在行业的选择或者是团队各方面,会有一些爆发性的空间和可能,他可能看到了一些未来的方向。我们投他是希望他能够带给我们一些不一样的东西,可能是代表未来的方向,也可能是一个特别好的业绩增长。”徐清说,“我们很高兴看到市场上有这么多新的团队出来,所以我们是会花大部分的精力在这个方面去观察和判断的。”
就像钟鼎创投在团队配置上兼具产业背景和投资经验,元禾辰坤在看一个新基金时,也会重点考察团队成员在这两方面的综合素质。
元禾辰坤2013年在投资当时刚成立的方广资本首期基金时,就被他们强大的团队配置吸引。
方广资本首期基金规模在6亿人民币,主要关注中、早期公司,致力于在IT制造、应用、以及服务等产业链的上下游寻找最佳投资机会。其管理合伙人、CEO洪天峰此前是华为的副董事长、常务副总裁以及COO和CIO。十八年的华为经历使他有了深厚的IT企业运营管理经验,同时积累了广泛的行业、企业、政府关系和人脉资源。另一位管理合伙人钱昱曾在富达亚洲有7年的风险投资经验,主导并参与过数十个项目的投资。
“我们觉得这样的一个产业和投资上,匹配这样一个团队,至少在前提里面他会让我们想起,你在这个里面会走得比较好。这是很重要的前提。”徐清说。
我们也曾吃过亏
“在我们这么多年看到的CO-GP(联合投资管理)里面,成功的是极少极少的。”徐清谈到做了10年母基金遇到的坑,“原则上我们倾向于不投。”
“从一开始看的话,这两个GP之间是有非常明显的互补效应的,否则他们也不会一起来做。所以当我们在投的时候,会想象他们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。但好的结果你都没有看到,你认为他可能会存在的那些风险,却是一定会发生的。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期望CO的结果是1+1会大于2,但事实上经常1+1是小于1的,而不是小于2的问题。”
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?”记者问徐清。
“之前有人问过我,什么样的你不投?我当时说了几个东西,都是关于团队的。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没有不能投的策略,只有不合适的团队。那在我们觉得不太好的团队里面,CO-GP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状态。尤其是五五开的,两个机构,大家一人50%。比如说你有一些专长,我有一些专长,大家合作起来听上去是一个完美的组合,很合拍的一个配置,但比较糟糕一个结果就是你五五做一个GP的时候,没有一个团队,没有一个GP是对这个事情是真正的负责任的。”
徐清顿了顿继续说:“除非你的运作里面不产生任何的问题,但凡有一点点的问题,不是互相争利就是互相推诿,这个东西是一个很糟糕的事实的状态,最后就会落得没有人来负责。而探究它的本质,现在想想,我觉得其实还是挺好理解的。”
(本文来源:投资中国网)
本文转载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